第178章 童子军
第178章 童子军
天刚蒙蒙亮,雨丝如缕,绵绵不绝。不过,那令人烦闷的湿热已悄然散尽,阳光初绽锋芒,隱隱露出毒辣的態势。
“阿生,阿生!该起床咯!”阿生在迷迷糊糊中,被身旁的好友刘七轻轻摇醒。
他扭头望去,见是刘七,赶忙揉了揉悍的睡眼,含糊应道:“哦,知道啦!”
这时,他才真切地意识到,耳边那號角声竟是如此响亮而悠长。
阿生环顾四周,只见近二十米长的大通铺上,一群与他年纪相仿的孩童,正熟练地摺叠著被子。
阿生赶忙起身,耳边隨即传来刘七略带埋怨的声音:“你呀,就知道贪睡,每次都得我来叫你,真是的·——”
阿生笑了笑,迅速穿好短衣短裤,跟著大家一同叠起被子。
他们的被子是用细麻布精心编织而成,不仅轻便,而且透气性极佳,盖著格外舒服。被子上印著编號,还绣著“忠君爱国”字样,这可是他们童子军特有的標识。
“教官说了,被子叠起来要整齐,不能有褶皱,还得放在床头,上面再放枕头——”刘七在一旁絮絮叨叨地说著,还陪著阿生一起將被子叠得整整齐齐。
紧接著,二人便与一群七八岁的孩子们,如欢快的小鹿般涌向水房。只见一排水龙头已然打开,清澈的自来水正哗啦啦地流淌著。
要知道,在新京城自来水尚未普及之时,他们这群童子军就已率先用上了这便捷的自来水。
阿生端著脸盆,盆里放著牙刷、竹杯,还有一盒特製的牙膏。
大傢伙打好水后,便都聚集在水沟旁洗漱起来。
约莫过了十来分钟,六点半一到,所有人都已在操场上集合完毕。
千余名童子军,高矮胖瘦各异,年龄也不尽相同,但都以班、连为单位,站得整整齐齐,没有一人懈怠,也无一人交头接耳。
这时,教官双手背在身后,昂首阔步地走来,满意地说道:“很好,今天没有人迟到,值得表扬!”
“新的一天又开始了,大家要做到学习进步,训练进步,还有最重要的一一”
“忠君爱国!”童子军们齐声吶喊,声音响彻云霄。
“是谁给你们饭吃?”
“是魏王!”
“是谁给你们衣穿,还收容你们学习?”
“魏王!!”
“很好!”教官拍了拍手,“大家要永远铭记魏王的恩德!”
“解散!”
眾人这才纷纷散开,返回宿舍拿起饭盆,前往食堂排队打饭。
此时的阿生还带著些许迷糊,刘七拉著他的手,好奇地问道:“你小子,家里是不是很有钱呀?怎么感觉你像个富贵人家的少爷似的!”
“我?”阿生摇了摇头,“爹娘都饿死了,我跟著叔叔一起討饭,后来才来到了魏国。不过,
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確实挺好的,有下人伺候,还时不时能吃到鱼肉“
“那以前你还真是个大少爷呢!”刘七嘀咕著,“我就是个小乞弓,从记事起就天天討饭,从来没吃饱过。来到魏国后才知道,一天居然能吃三顿饭,而且顿顿都能吃得饱饱的!”
说著,他眼中满是光芒,“这里虽然规矩多了些,可顿顿能吃饱饭,简直就跟神仙过的日子一样!”
两人打好一碗稠粥、两个包子、半勺咸菜,还领了一个鸡蛋,便坐在食堂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。
其他童子军的情况跟他们差不多,吃饭的声音很大,几乎都快把头埋进碗里了。
能加入童子军的孩子,基本上都失去了父母,以前的日子自然都不好过。
这时,一个皮肤黑的孩子,小心翼翼地捧著木碗走了过来,眼神中透著胆怯。
他刚想挨著凳子坐下,却被刘七的眼神制止了。
“坐吧!”阿生清脆地说道。
“谢谢!”男孩的声音里满是激动。
“他可是个蛮子!”刘七低声对阿生说,“跟咱们不一样!”
阿生却摇了摇头,“大家都是童子军,也都是朋友!”
刘七看著这个皮肤略黑的男孩,仔细瞧了瞧,也没看出什么特別不一样的地方。
虽然刘七比同龄人早熟些,但终究还是个孩子,没有成年人那些复杂的顾虑。
很快,两人便接纳了这位土著童子军。
“我叫纳西,爹、娘去矿里干活了,所以我就来童子军了!”纳西的汉话说得结结巴巴的,显然没学多久,还不太熟练。
“你得改个名字啦!”刘七诚恳地说,“你本来就长得黑,再叫这个名字,別人一听可能都不太愿意搭理你。”
“哦!”纳西低下头,显得有些失落。
“你就跟我姓刘,叫刘纳吧!”刘七立刻为他取了个汉姓,“以后要是有人欺负你,你就说是我刘七的兄弟!”
“好!”纳西笑得格外开心。
用过早餐,童子军们便来到了高脚屋,开始上课。
“a、o、e一一”老师手持粉笔,在黑板上书写著拼音,带领大家朗读。
童子军们稚嫩而响亮的声音直衝云霄。
拼音课之后,便是汉字课。
等到下午,又到了教官教授练武的时间。
一天下来,大家都过得十分充实。
没过几天,阿生就適应了童子军的生活。就在这时,叔叔来看他了。
“叔叔!”
“阿生!”陈玉山轻轻捧著他的脸蛋,关切地说:“快让叔叔看看,你瘦了没!”
“不错,长高了呢!”
“叔叔,你呢?”阿生好奇地问道。
“我呀,没去种地!”陈玉山笑著说,“我从小就懒散,压根儿就不是种地的料!这不,我去船上当了水手,一个月能挣两三块钱呢。等赞够了钱,就买个房子,娶个媳妇,再给你生个弟弟,
咋样?”
“好呀!”
在整个桐梓院的周边,像陈玉山这样来看望孩子的家长,足有上百人。
但大多数的孩子却只能憧憬且渴望著看著这一切。
“陛下,如今童子军虽多为孤儿,但一些家庭穷困的,也会把孩子送过来,毕竟包吃包住,能够活下去!”
童子军院长恭敬地解释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