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 钢铁
第118章 钢铁
雨季一到,魏国基本处於半停摆状態。
至少官员和土兵们能暂时歇歇了。
而农夫们虽说仍有部分农活需要忙活,但相较旱季,劳作强度轻鬆了许多。
雨势大时便停工休息,雨势小时就继续干活。
因此整个乡村处於半农閒状態。
然而,与农民的閒適不同,工人们依旧忙碌,而在其中最为忙碌的当属矿工。
“陛下!”哈恩在马车中盘腿而坐。
这一趟他隨魏王出巡,说不紧张那是假的,但更多的则是激动。
採矿业乃是工业的一部分,其受到魏王巡视,就是对他成绩的认可。
就算无法往上爬一步,升个爵位什么的,岂不美哉?
所以,此时面对魏王,他感受著其身上散发的威严,开始搜肠刮肚,斟词酌句地说道:
“在布鲁克王国时期,沙捞越虽矿场眾多,但大多是金矿、银矿,以及娘惹矿区的锑矿。铁矿和煤矿的数量其实並不多。”
雨水滴答滴答地敲打著马车。
徐煒闭目聆听,简短回应:“接著说。”
“主要的铁矿位於古晋以北三十公里外的桑图邦半岛。这里早在几百年前就有开矿的跡象,所產铁矿名为沼铁矿,含铁量仅有16%。”
哈恩继续匯报:“不过,经过冶炼,產生的矿渣含铁量可达66.7%。只是多次提炼的话,耗费的煤矿较多,成本也就隨之增高。”
要知道,寻常的铁矿含量在3040%之间,优质铁矿在5060%左右,魏国的桑图邦铁矿,只能说是劣矿。
徐煒闭目养神,不禁嘆道:“偌大的魏国,竟仅有这一处铁矿!”
“就算这样的劣矿,也是难寻呀!”
魏国如今面积与台湾岛相仿,虽然金矿银矿较多,但铁矿稀缺,欧洲不屑一顾的劣矿,也得眼巴巴开採,实在是可怜。
即便如此,拋开提炼成本高这一劣势,据目前勘察结果,其储量也仅有一千万吨左右。
按照16%的含铁量计算,即便將铁矿挖尽,最多也只能產出一百六十万吨铁,仅够英国一年的用量。
不过,该铁矿也存在一定优势,它属於半露天矿,开採成本不算太高。
“铁矿虽少,煤矿却较为丰富!”哈恩试图让魏王心情好转,赶忙说道:
“除了桑图邦自带煤矿外,布鲁克当年在古晋河上游也发现了煤矿。而且,这些煤矿不仅储量可观,还是低硫煤,在伦敦,每吨能卖到两英镑呢!”
“这倒也算一件喜事!”徐煒这才睁开眼睛:“但咱们不能目光短浅,这点煤矿和铁矿,远远无法满足我们未来的发展需求。”
如今魏国钢铁產量为三千吨,待明年新的钢铁厂投入使用,產量將会提升到一万吨。
这一產量在亚洲还算名列前茅,仅次於印度,但与欧洲国家相比,就显得微不足道了。
更何况,隨著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,钢铁行业持续发展,冶炼技术必然大幅提高,现有的这些煤铁资源远远不够开採。
徐煒的目標是让魏国身列强之列。
没有年產百万吨钢铁的硬指標,怎能称得上列强?充其量只能算是军事强国。
钢铁、化工、军事,这三大重工业相辅相成,必须优先提升其发展实力。
见魏王面露忧虑,哈恩愈发理解他渴望发展强大工业的心思,於是建言道:“新农、新业二府民间金银较多,据此推断,当地铁矿、煤矿想必也不会少。”
“只要在各府加紧勘察,迟早能发现更多铁矿。另外,臣听闻苏拉威西岛南部有露天铁矿,不过荷兰人在爪硅岛南部拥有富矿,所以对苏拉威西岛上的铁矿並不重视。”
徐煒听后,轻笑道:“那是因为缺乏市场,即便在那里炼成钢铁,也难以销售出去,能满足自身使用就不错了。”
“荷兰人,空有宝山而不珍惜,真是该死呀!”
“迟早把那苏岛夺过来!”
愤恨且嫉妒一番后,徐煒猛然就联繫到了市场,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大清。
像大清这样庞大的帝国,对钢铁的需求极为旺盛,魏国的钢铁厂根本无需担忧销路问题。
毗邻大清,是魏国的幸运,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,完全不用担心產品过剩。
例如,英国虽也向大清出口钢铁製品,但因路途遥远,成本优势被抵消,只能依靠產品质量取胜。
然而,钢铁属於日用品,並非奢侈品,价格高且质量好並无太大优势。
魏国则没有这些困扰,从魏国到广东只需二三十天左右,倾销钢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。
“如今生铁成本是多少?”徐煒问道。
“大概每吨生铁需耗费十二块银龙。”哈恩负责工业化事务,对钢铁厂这一重中之重自然了如指掌:
“目前使用的是沼铁矿,每炼出一吨生铁,需要六吨铁矿、五吨煤。”
“铁矿每吨定价一块银龙,煤矿也是每吨一块银龙,再加上工人成本、机器折旧以及运输费用,大概需要十二块银龙。”
徐煒立刻心算起来:六两银子一吨,也就是每百斤仅三钱银子。
而大清的生铁,在两广地区每百斤市价一两起步,在北方则高达二两。
这可是数倍的利润啊!
倘若將生铁加工製作成镰刀、锄头、犁,乃至鎧甲、火枪,利润更是会大幅飆升。
辛辛苦苦售卖蜡烛,利润不过一两倍,而售卖钢铁,利润起码三五倍起步。
果然,工业化才是赚大钱的关键!
“我国矿產价格低廉,所以成本不高。”哈恩感嘆道:
“在伦敦,一吨煤靠岸价至少1.5英镑起步,咱们的低硫煤能卖到两英镑;铁矿石则是每吨两英镑。”
“炼一吨生铁,需要两到三吨铁矿、二至三吨煤,再加上一些焦炭,以及人力、运输、损耗等成本。”
“故而,一吨生铁出炉,成本至少要十英镑!”
徐煒听后,不禁咋舌,这成本竟是魏国的五倍。
百斤铁成本就要一两五,扣除运费后,运到大清根本没有盈利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