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155小说 > 其他类型小说 > 从1981重新开始最新章节 > 第41章 个体户政策【求月票求推荐票】
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

第41章 个体户政策【求月票求推荐票】
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
  陈志文一出屋,心里琢磨著:一只羊也是放,两只羊也是赶,乾脆就朝俩弟弟招呼道:“下三个车架子的料!”

  等兄弟俩把料下妥了,陈志文就手把手教起他们怎么焊这倒骑驴的架子。这活儿说起来也就是个熟练套路,上手並不难,也不需要什么高难度的焊接技巧。

  这哥仨压根没料到突然接了好几个倒骑驴的订单。

  大夏天的,个个都穿著短袖,干活时火星子噼里啪啦往外崩,烫得人直躲。老毕见状,特意跑回家翻出几件以前的旧工服。三人赶紧套上长袖,这才没好一些。

  陈志文又特意问了一下他们俩穿多大號鞋,跑了一趟五金门市部,拎回来几双胶鞋和护目镜,让他俩都换上。

  乾电焊这活特別费鞋,也不能光说费鞋吧,衣服啥的也都费。常乾电焊的,工作服就没好的,全是被火星子烫的到处都是窟窿眼。

  这个时候虽然有了专门的电焊劳保鞋,不过小县城也没得卖,只能买胶鞋对付对付吧,要不然陈志文肯定会买专门的电焊劳保鞋的。

  先不说带有鞋尖带有钢板,可以防砸,鞋底还防刺,就单单防烫这一点就比普通的胶鞋强。

  胶鞋虽说也不咋抗烫吧,但总比他们脚上穿的那薄布鞋强多了。幸亏现在用的还是手把焊,这要是等到以后用上二氧化碳保护焊,火星子更多,不穿正经劳保鞋,脚面子都得给烫禿嚕皮。

  陈志武自从上回打了眼,这回可学乖了,护目镜戴得严严实实,生怕再哭几赖尿的淌眼泪一整宿。

  陈志远还有点皮,不愿意好好戴著眼镜,被陈志文踢了几脚也老实了。

  哥俩换上崭新的胶鞋,都美得不行,干起活来也更带劲了。陈志武脑子转得慢,学起来吭哧瘪肚的。陈志远就灵光多了,现在已经能上手点点焊焊了。

  三人一块儿合力把架子量正、点焊固定好。陈志文见志远学得这么快,乾脆就让他试著慢慢焊起焊道。反正焊这倒骑驴也没什么太高技术含量,焊得结实牢靠就行。

  陈志远一听真让他上手,一点不喊累,比谁都积极。就是他老嫌热,总想把外套敞开怀干活,被陈志文一顿说,让他把拉链给拉的严严实实。

  干过电焊的都明白,那电焊强光不仅刺眼,要是皮肤露在外面被弧光扫到,第二天准保又红又疼,过几天就开始爆皮,再过些日子,那块皮肤就得变得黑一片白一片的。

  陈志远虽说干得慢些,但总比陈志文自己上手强。陈志文也乐得清閒,跟没事做的老毕一块儿坐在小马扎上嘮嗑。

  没多会儿,道上蹽过一位大妈,骑著二八自行车,后座驮著个白色的保温箱,一边慢悠悠地蹬著车,一边拉长声吆喝:“冰棍儿——卖冰棍儿来——”

  陈志文立马起身招呼:“大娘,冰棍儿咋卖的?”

  “看你想要啥样的嘍,”大妈笑呵呵地剎住车,顺手掀开了保温箱的盖子。

  陈志文凑过去一瞧,样还真不少,当下掏钱买了五根绿豆冰棍。一根才三分钱,他递给大家一人一根,自己也美滋滋地嗦了起来。

  这时,一位路过的大哥手里拎著个铁门上那种带尖儿的箭头件,看他们在焊活儿,凑过来问:“兄弟,能帮忙焊一下不?”

  陈志远接过手就想拿焊枪试,被陈志文一把拦下了。旁边那大哥还有点不乐意:“咋的,焊一下也不行啊?”

  陈志文也没急,耐心解释:“大哥,不是不帮您焊,你这是铸铁件,普通电焊条根本焊不住,焊了也白搭。”

  “噢这么回事啊。”大哥一听,顿时消了气,道了两声谢就走了。

  见人走远,陈志文又坐回马扎上。边上的老毕看了全程,笑呵呵的说:“文子,你这手艺也不赖,啥还都懂一些,不如就在这儿摆个电焊摊得了。”

  陈志文一听,连忙直摇头。上辈子电焊火星子崩得够够的了,没想到这辈子又被人劝著干这行。

  电焊这活儿,又脏又累,天气热的时候热的要死,烤得人浑身燥热,到了冬天穿著钢板鞋又冷的要死,忙活一天下来脚都感觉不到是自己的了。

  一蹲就是一天,肚子稍微胖一点就蹲著就费劲,要不是图挣得不少,真没几个人乐意受这罪。

  现在暂时没啥事,焊点倒骑驴挣个快钱还行,真要长期干,他可不情愿。不过要是让陈志远来干,他估计得乐开。

  於是陈志文朝老毕笑笑:“等志远学得差不多了,就让他在你这旁边整一个摊子,他最爱捣鼓这个。”

  俩人正閒聊,老毕来了生意,赶紧起身招呼去了。陈志文也站起来看了看他们哥俩乾的进度——差不多用不著他操心,就又坐回马扎上。

  后背往墙上一靠,夏天太阳暖烘烘地照下来,没一会儿,他居然迷迷糊糊睡著了。

 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,陈志文忽然被人轻轻捅醒。他揉著眼睛,迷迷糊糊的视线还没对上焦,却猛地看清眼前的人竟是马丽。

  他一个激灵彻底清醒,又使劲揉了揉眼,再定睛一看,还真是马丽。

  “马姐?你怎么到这儿来了?”

  “我下班从这儿路过呀。今天一看,你这俩弟弟居然在这儿焊电焊,觉得挺稀奇,就过来打了声招呼,才知道你也在这。”马丽语气中也带著几分惊奇,“这整辆倒骑驴,都是你们自己做的?”

  “对啊,我跟这修车铺的老板合伙弄的。怎么样,做得还挺板正吧?”陈志文有些得意地回道。

  “噢,原来你跟毕叔合伙搞的?真不赖!我还以为是买的呢,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。”马丽说著,很自然地坐在一旁的小马扎上,跟他聊了起来。

  “你跟老毕也认识啊?”陈志文有些意外,不禁在心里感嘆,小县城果然是小县城,走到哪都能扯上关係。

  上辈子他几乎没在县城待过,后来更是常年在外打工,一年到头也回不了一次家,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回来一趟。这县城里面的人情,他是真的陌生。

  “可不嘛,我们以前是老街坊了。”马丽倒没觉得有什么特別。

  陈志文站起身,看见兄弟俩已经把架子焊得差不多了。他进屋瞥了一眼时间,快五点半了,於是回头对马丽说:“马姐,要不你在这等我们一会儿?忙完我请你吃饭吧。”

  “行啊。”马丽爽快地点头应了下来。

  陈志文二话不说,挽起袖子就接过了手。剩下的活儿不多了,他自己干起来更利索。陈志武俩兄弟蹲了一下午,早就腿麻腰酸,见哥哥上来接手,乐得躲到一旁歇著去了。

  这时,老毕也忙完了手里的活,搬了个马扎坐到马丽旁边:“闺女,你跟文子咋认识的啊?”

  “毕叔,之前我们就认识,现在上夜校也是在一个班上。”马丽对老毕倒是恭恭敬敬的。

  “文子这小伙確实错,脑瓜子也活,手艺也好,是个踏实能干的好苗子。”老毕笑呵呵地说。

  马丽听他在那儿夸陈志文,也跟著抿嘴笑起来,却没多说什么。老毕是过来人,一眼就瞧出来这是啥情况,也只是笑笑不再多言。

  陈志文手里没停,本来剩下的活儿就不多,他三下五除二就全部焊妥当了。三人又从老毕那儿打了一盆清水,要来胰子洗手洗脸,然后四人一道朝著国营饭店走去。

  四人走进国营饭店,正是下班的时间,店里已经坐了不少人,人声喧嚷,烟火气十足。

  繫著白围裙的女服务员拿著记菜单走过来,脸上没什么表情,只朝墙上的小黑板抬了抬下巴:“菜写那上边,没有的別点。”

  这年头的国营饭店服务员个个都牛气得很,到点就下班,多说两句还不耐烦,撵人更是常事。

  陈志文不敢耽搁,迅速点了四个菜:红烧肉、炒鸡蛋、白菜豆腐粉条燉五肉、酸辣土豆丝,又要了四瓶“大白梨”汽水。

  吃饭时话不多,陈志文下午没怎么干活,不算太饿,可他那两个弟弟正是“半大小子吃穷老子”的年纪,又干了一下午重活,饿得前胸贴后背,一人一口气干了四碗大米饭,吃相狼吞虎咽,把马丽逗得直乐。

  她这一笑,倒让两个半大小子有点不好意思了。马丽却笑著说:“饿了就多吃点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別客气。”

  吃完饭后,陈志文一不留神,马丽已经起身走向柜檯结帐。他急忙赶过去,轻轻把她拉到一边,低声说:“说好我请的,怎么能让你掏钱?”

  这回马丽倒是没有上前再去抢。这时候在外吃饭不光要钱,还要粮票,幸好陈志文出门时就把粮票带在了身上。

  吃完饭已经六点半了,两个弟弟骑著倒骑驴直奔农技站上夜校。陈志文又蹬起马丽那辆二六自行车,驮著她往一中去。

  两人一路说笑著进了教室。这顿饭吃得晚,班里已经坐了不少同学。原本嗡嗡的交谈声,在他们进门那一刻突然静了下来,一道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两人。

  起初他俩还没反应过来,等走到平时坐的位子上,才明白大伙儿为啥都瞅著他俩。

  陈志文毕竟是活过两辈子的人,啥场面没见过,脸皮厚,也没太当回事。可马丽一个黄大闺女哪经过这场面,顿时臊得满脸通红,一整晚都没怎么好意思跟陈志文说话。

  一堂课很快过去。然而,今天讲完课后,老师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收拾教案离开。

  “同学们,先別急著走,”他清了清嗓子,目光扫过台下,“省里刚下了新政策,报纸今天都登了,专门讲鼓励和发展咱们省的城乡个体经济。这对咱们每个人都是大事,我给大家念一念,说道说道。”

  夜校本身除了可以学习技能以外,也会时不时的讲解新的政策。

  他扶了扶眼镜,掏出一份最新的《黑龙江日报,摊开在讲台上。

  陈志文一听到“个体户”这三个字,眼前骤然一亮,心思立刻活络起来。

  虽说现在的鬼市几乎没人严查,看著风平浪静,可他可清楚记得,紧接著就会有一场声势浩大的“严打”。

  这段时间,他一直在暗暗琢磨,该怎么捱过那阵,却没想到,正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。

  上辈子陈志文虽然经歷过这个时代,但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兴起的个体户,他还真不知道。

  儘管眼下,个体户这名头听起来远不如端铁饭碗的工人光鲜,说出去也不如贫下中农来得硬气,在很多人眼里算不得什么正经出路,甚至还会被有些人瞧不起。

  可往后数十年,有多少人悔青了肠子,就只因当初没有迈出去这一步?

  老师说完,大家才没有忙著收拾东西,都开始认真的听了起来。

  “根据省里的最新指示,咱们省將进一步放宽个体经营的从业范围。除了传统的手工业、修理、服务等行业,也允许从事商品零售、小商品生產、农副產品贩运等等……”

  “这就是说,不光修鞋、修车、缝衣服算个体经营,你摆个小摊卖点日用品、自家產的鸡蛋蔬菜、甚至批发点衣服鞋袜来卖,也都符合政策!”

  底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。有人皱眉,有人交头接耳,显然都在消化这突如其来的信息。

  老师提高了音量,下面的议论声才消失掉:“重要的是,报纸上明確了,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,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!”

  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,对申请个体经营的,只要符合规定,就会简化手续,抓紧批准,给予支持!”

  他特別强调了最后几句:“对於確有困难的人员,还可以酌情减免管理费。而且,允许个体经营者请一到两个帮手,有特殊技艺的,还可以带三到五个学徒,这就等於,你干得好,也能当小老板,带几个人一起干!”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