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章 侠之大者
只用了一首歌的时间,林钊华就定下来要用钟山这首曲子。
作为整个剧团为数不多懂点音乐的人,冯勤光荣的承担了扒谱子和做伴奏的任务。
于是乎,这首低配男声版《清平调》就这么出现在了1979年的初夏。
一切敲定的时候,看着在根据自己哼的曲调扒谱子的冯勤,钟山忽然没来由地想,会不会现在邓丽君也会“忽然心中一紧,感觉气运被夺”?
实际上这首歌在邓丽君的歌曲序列里属于从来没有公开发表的,直至她去世时也只是一个存档多年的小样。
然而这舒缓的曲风和李白的词确实相得益彰,颇有一种盛世风华的无限风情。
难得能过一把作曲瘾的冯勤忙得风风火火,林钊华则是带着演员们集中开始各种片段的合成。
对于话剧排练来说,合成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。
前面都是演员各自对台词,排练每一个段落,导演可以随时喊停,调整细节问题,等到合成的时候,就是一幕一幕整个一口气进行排演了。
先是演员在排练场进行总排练,然后就是登上剧场,把所有的声光电效果全部附加在一起,让演出呈现出最终的姿态。
这种过程,不仅仅是演员,更需要舞台、灯光、音乐、美术所有人员的配合,约等于六神合体。
而片段合成排练,大约就相当于机甲们还没开始合体的阶段,要先把每一部分都调整好。
到了这个阶段,抓的都是细节,导演、演员们愈发忙碌,钟山反而清闲了起来。
毕竟编剧的工作主要在前期,到了合成,那真就是端着茶杯看戏。
不过说实话,这帮人艺的演员演起戏来确实能给人巨大的震撼力,哪怕刚刚摸着门道的杨立辛,面对“异禀”这么一个串场角色,也是拿出12分的力气,每天无休止的跟每一个演员对词,讨论动作、节奏。
所以钟山这段时间的基本工作就是上午在编剧办公室埋头写《夕照街》,下午跑去排练室查看最新的合成效果,协助做一些小改动。
喝茶看戏的时候,他偶尔也会开个小差,惦记一下自己那个《黄河大侠》的下落。
已经邮寄了一个多星期了,按说《故事会》编辑部怎么也该收到了吧?
……
此时的沪上,绍兴路。
梧桐树荫影下,这条不算宽阔的马路上,吴复兴蹬着自行车穿过斑驳的树影,快到门口时就早早抬腿下来。
他双手扶车把,浑身的重量压在单脚踩着的自行车踏板上,如同骑车溜车的倒放。
这是他喜欢的游戏,就是要试试最后剩下的这些动能是否可以把自己正好送到门口。
约等于人肉冰壶玩法。
今天他掌握得非常完美,不仅溜得格外轻松,车子的动能还正正好好把他送到了门口传达。
他所到达的地方,是一幢三层红砖小洋楼,门口悬挂着74号的门牌。
在门牌下面,一个硕大的铜牌标识着它一个更为人所知的身份:沪上文艺出版社、故事会编辑部。
停好车子,吴复兴钻进传达室,抱着一大摞信件就往编辑部办公室走去。
推开门,他跟正在忙碌着抄写稿件的的何成伟打了个招呼。
“忙呢?”
“嗯。”
“他们呢?”
“出去了。”
“哦。”
无比简洁的对话结束,吴复兴径直走到自己的办公桌上把信件放下。
编辑部的办公室虽然文件物品堆叠如山,实际并不算大。
虽然如今《故事会》已经是相当有名的期刊,但实际上编辑部除却编辑室主任何成伟和自己这个副主任,一共只有八个人。
这其中还包含一个美工和两个负责发行的编辑。
实际负责刊物内容的,就五个人。
所幸目前《故事会》还是双月刊,虽然人少,但加上吴复兴和何成伟,两个月出一期还勉强够用。
不过勉强够用的结果就是,自己这个副主编也要负责处理投稿审查——其余的编辑大多都在各处搜集整理文本内容呢。
对于《故事会》来说,这年头的来稿能用的实在是太少。
《故事会》是个走群众路线的刊物,换句话说就是通俗,而且刊如其名,要求故事性强,富有传奇色彩,描写上大白话一些也无所谓,反正都是给老百姓看。
这种定位,带来的好处就是发行量贼大。
《故事会》的发行量一直是国内顶尖水准,甚至在1985年还创造过单刊发行760万册的神话。
但坏处也很无奈——收稿困难。
由于刊物定位并不是文学期刊,缺乏文化影响力,所以热心文学、有水平的作家们往往看不上他们。
而看得上他们的,又往往确实没什么水平。
毕竟一个32开、九十多页的小本本,被读者们戏称为如厕必备的休闲读物,怎么能跟那些动不动就是一厚本的大16开相提并论?
雪上加霜的是,仅在沪上,文学期刊就有《收获》、《沪上文学》两大天王,本地的文学青年被他们薅走了九成九,《故事会》想喝点汤都难。
所以整本故事会里,不仅有短篇故事、中篇传奇,偶尔还会填充地方方志、科普故事、笑话选辑、古代传说,才能堪堪凑够版面。
平日里编辑们忙得焦头烂额,不是跑去搜集什么民间传奇故事,干脆就是到处托人借手抄本。
后者是缺乏影印手段的年代小说传播的一种方式:借来一个手抄本,把故事抄下来,就成了自己的,以此分布传播。
这种东西的质量和黄暴程度可想而知,比如《少女的心》。
当然,手抄本里也诞生过《归来》、《一只绣花鞋》这些广为流传的经典。
但是对于一个刊物来说,去这些玩意儿里发掘素材,无异于屎里淘金。
可现状难改,大家也没什么好办法。
吴复兴把要看的信件摆好,先是倒了杯茶,趁着茶水还没变凉,他埋头拆起了信件。
连拆五封投稿信,内容要么庸俗不堪,要么老调重弹,实在没新意。
吴复兴把这些扔到一边,随手打开下一个邮包,正要战术喝水,茶到了嘴边却停住了。
《黄河大侠》,嚯,这名字大气。
再看看作者一栏,名字叫做“老钟”。
难道年纪不小了?
他干脆放下茶杯,埋头翻看起来。
这是个残唐五代的武侠故事,讲述的是黄河中游一代,段、柳、李三王军阀混战,练剑十年终于大成的大侠马义回家时遇到段、柳混战,出手救下了段王爷,也留了柳王一命,未想家乡却被柳王手下溃兵屠戮。
精神崩溃的马义每日买醉,遇到了街头卖艺的车天,也被李王手下找到。
因为不愿意投靠李王,马义被李王手下反手毒瞎,后来被街头艺人车天解救后成了段王的门客。
他先后被段王设计安排干掉了柳王、李王,期间不仅开了剑术馆,还救下了李王之女真真。
扫清对手的段王不再需要马义这个隐患,于是借自己与李王结盟的大义之名,设计公开除掉马义。
幸亏真真在刑场骗过段王,解救了马义,自己也因此身亡,马义在徒弟们和车天的帮助下逃脱生天,又在妙法师住持的帮助下得以苟全性命,还治好了眼疾。
此时段王来妙法师礼佛,马义借机复仇,哪知段王也学了马义的剑法,俩人激斗不停,一直打到壶口瀑布边缘,马义技高一筹,终究是杀掉了段王,了结了恩怨,从此仗剑江湖,专除不平之事。
这就是黄河大侠的故事。
整个稿子不算长,不过三万多字却跌宕起伏,高潮连连,吴复兴足足看了快一个小时,几次伸手喝水都没喝进嘴里。
放下稿子,他兴奋地冲何成伟喊,“阿伟,来啊!来!好稿子!”
何成伟1950年生人,今年也不过29岁。他闻言起身凑了过来,一读,也入了迷。
这下轮到何成伟忘记喝水了。
等到何成伟看完,吴复兴兴奋地总结起来。
“这个小说真不错!虽然武斗场面描写谈不上精彩,但人物塑造却相当优秀,段、柳、李都是个性突出,马义则是胸怀理想大义,看得我直想叫好!”
何成伟直截了当,“第三期的版面还有吗?把这个放上。”
“有!”
吴复兴自嘲道,“咱们刊物,别的没有,版面那可有得是!”
俩人都乐了。
笑过一阵,何成伟叮嘱道,“这个老钟从来没见过,可得抓紧了,你给作者写回信,稿费单一起寄去,顺便问他还有别的稿子没有!反正稿费好商量!都按顶格的给!这种作者可得把握住!”
吴复兴连连点头,好不容易碰到个靠谱的作者,那不得逮住使劲儿薅一薅?
俩人商定了计划,各自行动,而钟山这边也终于完成了《夕照街》的初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