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章 贾东旭要拜师
	
	
 
 
	  感觉来的莫名其妙。
  去的也莫名其妙。
  今天高兴,放了学李梟接上李彤几人,没有回家。
  而去了“峨嵋酒家”,打算去吃点好的。
  峨嵋酒家虽然创建於1950年,来到四九城没多久,但就这一年的功夫,名声就已经传开了。
  不比丰泽园差。
  这其中的镇店名菜,就是宫保鸡丁。
  前世李梟最喜欢的有两道菜,一个就是鱼香肉丝,另一个就是宫保鸡丁,他前一阵就听何大清聊起了峨嵋酒家的宫保鸡丁。
  大夸特夸,说什么色泽红艷亮丽、香而不辣,最讲究的就是其中的火候,最后出盘时,要做到“只见红油不见汁”。
  这个可就难了,前世吃了那么多年的宫保鸡丁。
  他还真没见过只见红油不见汁是什么样的。
  峨嵋酒家距离他们学校並不远,骑了三十来分钟,就到了店门口,可能是刚开业没多久。
  峨嵋酒家的门脸比起丰泽园要小了不少。
  不过服务倒是没落下,刚一停下车,就有人迎接了过来,把几人带到了一张餐桌前,又给他们倒上了茶水,这才道:“几位同志,您们要点些什么?”。
  闻言李梟直接点道:“先给我来道宫保鸡丁,听说你们这里的招牌菜?”。
  “这位同志您说的没错,宫保鸡丁可是我们店的 “状元菜”,绝对好吃。”,伙计也是笑著道。
  还有些与有荣焉。
  李梟则是翻开菜单看了起来,他本就是奔著宫保鸡丁来的。
  看著其他的菜一时也不知道吃什么,索性就把菜单递给了李彤几人,又向著伙计问道:“你有什么推荐吗?”。
  “您可以尝尝我们这道 “小荔枝口”。”。
  李梟愣了一下,他记得荔枝一般是5月至8月的水果。
  现在又不像后世,有反季节水果汁,这让他有些疑惑:“现在这个时间荔枝还没上市吧?”。
  闻言伙计连忙笑著解释了起来。
  原来 “小荔枝口”不是真的荔枝,而是鸡的后腿儿肉做的,不仅如此,这道菜还能吃出五种口味。
  先是甜后是微酸,然后还能吃出咸鲜、麻口和椒香。
  也是峨嵋酒家的特色菜。
  听伙计说的这么好,虽然有点贵,但李梟也没犹豫,直接就点了一个。
  “小彤、小颖、秀秀,你们想吃什么?”。
  “哥我要吃大虾”,陆秀秀指著一道菜说道。
  李颖见妹妹这么说,也是在旁边道:“哥、我也要吃虾”。
  李梟看了看,店內关於虾的菜还不少。
  乾锅虾、 香辣虾、. 盆盆虾。
  几个小傢伙都能吃辣,想了想李梟就点了一个香辣虾:“小彤你呢?想吃什么?”。
  “我,哥我吃千张肉,上次听大清叔说,这道菜也好吃。”。
  “那就来一个千张肉”,李梟说著就把菜单重新递给了伙计。
  “几位同志你们稍等,菜马上就来。”,伙计说了一声,就急匆匆去了后厨。
  等菜上来,李梟和几个妹妹尝了尝。
  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  除了宫保鸡丁以外,最让李梟感到意外的就是那一道“千张肉”。
  千张肉据说是唐代的宰相段文昌,从“梳子肉”上改进过来的,因为菜肉薄如纸,就取名为了“千张肉”。
  它的肉片软嫩不腻,
  並且外面的猪皮,还用油炸过,以及蒸製过,一口下去连皮带肉风味很是独特,特別好吃。
  一顿饭几人吃了一个来小时。
  这才骑著车子回了南锣鼓巷95號四合院。
  “閆老师、刘大爷,你们今天怎么还没睡啊?这是有什么事啊?”,刚一进入院子,李梟就看到刘大爷和閆埠贵正在聊天。
  刚过完年没多久,现在的天气还有些冷。
  如果在以往,人们吃完饭基本不会出屋活动,都会守在炉子边烤火。
  今天却是有些不同。
  除了前院的几个人,在中院李梟也听到了交谈声交谈。
  好像都在恭喜著易中海。
  “小梟回来了?”,看到李梟几人,刘大爷、閆埠贵打了声招呼,这才道:“我给你说刚刚老易和我们说,贾东旭要拜老易为师?”。
  李梟倒是没想到是这事。
  不过算算应该也快了,也就是这几个月,早晚的事情。
  倒是李彤听了有些疑惑:“哥我听秀娟说,他哥想拜易叔为师,但易叔说不收徒弟吗?这怎么又要收徒弟了?”。
  李梟和刘大爷、閆埠贵几人互相看了几眼。
  他们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,易中海收贾东旭为徒,那是为了养老,秀娟他家人可都在,易中海自然不会收他做徒弟。
  在外面人多口杂也不好细说,李梟就凑到李彤耳边小声说了两句。
  闻言这让李彤露出了没想到的表情。
  这事李梟不会瞒著李彤,大院里的人真面目是什么样的,越早让她知道越好,平常能防著点。
  不至於被一些小恩小惠给打动了。
  就像是娄晓娥,如果最开始她就知道聋老太太的真面目,他还会那么和聋老太太亲近吗?
  恐怕躲都来不及,更不会被她算计的死死的。
  如果不是她们全家都去了外面,以后他和傻柱真要养她一辈子了,还有秦淮如一家子。
  其实大院里的人,李梟最搞不明白的就是易中海。
  以他主动收贾东旭为徒来看,易中海应该已经知道自己不能生育了,既然这样,他们完全可以领养一个。
  毕竟现在他们两口子的岁数都不大,从小培养,甚至可以直接搬出四合院,重新找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。
  到时候谁也不知道孩子是领养的。
  可他们偏偏就不这样做,非要找別人养老,这样不確定因素才最多。
  有些人连亲爹亲妈都不管,就更不要说其他人了。
  只能说易中海只想享受现成的,不想付出,这个也是李梟能想到的唯一理由,否则干嘛不去收养一个。
  这个年代孤儿很多,收养程序也不像后世那么复杂,需要很多限制。
  收养了孩子。
  完全可以说是自己亲生的。
  自己从小培养出来的孩子,不比找养老人强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