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155小说 > 都市言情小说 > 逆流韶华最新章节 > 第356章 谁还记得那场洪水
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

第356章 谁还记得那场洪水
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
  张大爷的话音在潮润的空气里漾开,像一滴落在静水里的油,无声无息地铺满整个巷子。

  沈星河嘴角的笑意未减,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拨了一下。

  市档案馆,98抗洪民间响应机制。

  这些被封存在官方卷宗里的词汇,和他此刻所见的炊烟、所闻的饭香、所感的邻里温情,仿佛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。

  两天后,市档案馆的两名年轻调查员果然来了。

  他们穿着笔挺的中山装,手里拿着崭新的笔记本和录音笔,站在巷口时,神情既有对历史的敬畏,又带着一丝对这片老旧城区的审视。

  座谈会就设在沈建国家的小院里,几条长凳凑在一起,王姨端来了沏好的大碗茶。

  老李头、卖早点的老周,还有几个在巷子里住了超过三十年的老街坊都被请了过来。

  “各位老师傅,”戴眼镜的男调查员清了清嗓子,努力让自己的语调显得亲切,“我们这次来,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九八年那场特大洪水。档案记载,当时全市低洼地区都受灾严重,唯独你们纸火巷这一片,提前组织了人员疏散和物资转移,几乎没有损失。我们想知道,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,这个……呃,高效的预警和响应机制,是怎么运作起来的?”

  院子里安静了一瞬,只有茶水的热气在飘。

  老李头嘬了口茶,砸吧着嘴,眉头拧成了个疙瘩:“预警?啥预警?就记得那年夏天热得邪乎,人跟在蒸笼里似的。”

  “对对对,”老周一拍大腿,“我家那条老黄狗,连着三天不肯出窝,趴在门口直哼哼。我当时就跟我婆娘说,这天儿不对劲,要出大事。”

  女调查员在本子上飞快地记着:“民间经验感知……动物异常行为……”

  “好像……好像是有人在巷口的电线杆上贴过张纸?”王姨不太确定地说,眼神在人群里搜寻着,“红纸还是白纸来着?记不清了,就记得上面写着字,歪歪扭扭的。”

  “是有这么回事!”另一个大爷想起来了,“我还凑过去看了,天太热,脑子昏沉沉的,没看清写的啥。反正那几天巷子里人心惶惶的,大家嘴上不说,心里都觉得得备着点什么。后来雨真下大了,也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嗓子,大家就都动起来了。”

  调查员的眉头越皱越紧,录音笔忠实地记录下这些琐碎、模糊、甚至相互矛盾的片段。

  他们试图从这些记忆的碎片里,拼凑出一个逻辑清晰的“民间响应机制”,却发现它像一团雾,看得见,摸不着。

  沈建国一直没说话,只是闷头喝茶。

  调查员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他身上,因为档案里提过,他是当时校办工厂的负责人,组织了第一批沙袋。

  “沈师傅,您是关键人物,您肯定记得吧?”男调查员期待地问。

  沈建国放下搪瓷缸,缸底在石桌上磕出清脆一声。

  他抬起头,浑浊的眼睛里看不出什么情绪:“那时候天热得反常,空气里都是水腥味,连墙角的老鼠都往高处搬家。住在这巷子里的人,谁不知道快要变天了?用不着谁通知,心里都有数。”

  他把一切归于天时与人心,归于一种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生存直觉。

  他记得那个风雨欲来的下午,儿子沈星河塞给他一张写满字的炭报纸,眼神里有种不属于十七岁少年的凝重。

  他记得自己半信半疑地将那张纸贴在电线杆上,也记得后来被大雨冲刷得字迹模糊的纸片。

  但他选择不说。

  这不是隐瞒,而是一种守护。

  守护儿子在这个平凡世界里的安宁,也守护这条巷子自发生长出的力量。

  那不是某个先知的功劳,而是所有人共同的本能。

  调查员们最终带着“民间传统经验在灾害预警中的重要作用”的初步结论,礼貌地告辞了。

  他们走后,沈星河从屋里出来,给父亲的茶缸续上热水。

  “爸,你说得挺好。”

  沈建国哼了一声,算是回应。

  他端起茶缸,看着茶叶在热水中翻滚,像是把那些沉在心底的往事又搅动了一遍。

  同一天下午,林夏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。

  她要为社区办一个小型画展,主题是《巷子的记忆》。

  箱子底下,她翻出一个陈旧的饼干铁盒,里面是她从小到大收集的“宝贝”——漂亮的糖纸、断了线的风筝、还有一张张写着心事的小纸条。

  一张泛黄、脆弱的炭报纸残片从纸条堆里滑落。

  林夏捡起来,小心翼翼地展开。

  纸张边缘已经碎裂,但中间那行用铅笔重重描摹过的字迹依然清晰——“七月廿三,大雨倾盆,低洼户速迁”。

  是沈星河的笔迹。遒劲、果断,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。

  她瞬间就明白了。

  那场被街坊们归结为“直觉”和“预感”的奇迹,源头就在这张小小的纸片上。

  她凝视着那行字,仿佛能看到二十五年前那个少年,在闷热的夏夜,拧着眉,一笔一划写下这来自未来的警告。

  喜欢逆流韶华请大家收藏九若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  她有过一瞬间的冲动,想把这张纸片装裱起来,作为画展最核心的展品,告诉所有人,谁才是真正的英雄。

  但她很快放弃了。

  她想起沈星河如今站在人群外的样子,想起他看着邻里自发互助时那满足而淡然的微笑。

  他已经不需要被铭记了。

  林夏取来画架和水墨,将炭报纸放在一旁。

  她没有去复制那行字,而是用饱含水分的笔锋,在宣纸上拓印出那行字的意境——墨色淋漓,仿佛暴雨将至,字迹在水汽中若隐若现,倔强又孤独。

  画作完成,她题名:《无人读的先知》。

  画展开幕那天,巷子里的人都来了。

  大家围着画作啧啧称奇,赞叹林夏的技法,讨论着哪幅画的是老李头的背影,哪幅画的是王奶奶的窗台。

  只有那幅《无人读的先知》,众人只是欣赏它的水墨淋漓,却无人追问内容。

  只有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,拉着妈妈的衣角,指着画里那团模糊的字迹问:“妈妈,这些黑线是不是在下雨呀?”

  林夏站在远处,听见了这句话,嘴角漾开一抹温柔的笑。

  仿佛是为了印证什么,那周后半段,天真的开始下雨。

  连着三天三夜,雨势不见小。

  城区部分路段开始积水,新闻里播报着橙色预警。

  纸火巷地势低,一些刚搬来不久的年轻人开始慌神,在微信群里讨论着要不要买皮划艇。

  但巷子里的老住户们却异常镇定。

  雨声中,巷子里响起各种细碎而有序的动静。

  张姨从柴房里搬出几块旧砖头,不慌不忙地堵在自家门槛的缝隙里;老周把地下室的杂物一件件搬到楼上;王奶奶则开始在厨房里熬起了大锅的姜汤,说要留给晚上可能被困在路上的行人。

  一切都像刻在骨子里的本能。

  沈星河站在屋檐下看雨,雨水汇成线,从瓦当上滴落。

  一个读初中的男孩跑过来,他是巷子里新成立的“少年先锋队”队长,一脸焦急:“沈老师,雨这么大,我们要不要挨家挨户发个通知,提醒大家防汛?”

  沈星河摇了摇头,指了指不远处正在用塑料布盖柴火堆的赵师傅:“你看,他们心里都有数。”

  学生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只见巷子里的人们各司其职,没有指挥,没有口号,却像一台精密运转了多年的老机器,每一个零件都知道自己的位置。

  他若有所思地离去了。

  夜里十二点,雨势达到顶峰。

  巷尾的排水沟不堪重负,被树叶和垃圾堵死,浑浊的积水开始倒灌,眼看就要漫进几户人家的院子。

  几个睡不着的少年发现了险情,他们拿着脸盆和簸箕冲进雨里,试图把水舀出去。

  方法笨拙,效率极低,雨水浇得他们睁不开眼。

  沈星河家的灯亮了。

  他没有出门高声指导,而是从储藏室里拖出一台老旧的柴油水泵,故意放在院门口最显眼的地方,又拿了块抹布擦拭着上面的油污。

  “沈叔,这老古董还能用?”一个浑身湿透的少年凑过来问。

  他头也不抬,声音淡淡地穿透雨幕:“二十多年前排过一次水,给它换换油,应该还能转。”

  话音刚落,赵师傅和另外两个男人就从家里出来了,手里拿着扳手和机油壶。

  片刻之后,水泵发出一阵剧烈的咳嗽,随即“突突突”地轰鸣起来,一股强劲的水流被抽出,积水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。

  沈星河转身回屋,轻轻关上了门。

  他听见外面有人在喊:“原来老办法一直都在,就是藏得太深,咱们都给忘了!”

  第二天,雨过天晴。

  巷子里的湿地上,孩子们在兴奋地跳格子,把一个个小水坑踩得泥浆四溅。

  有个孩子突发奇想,用一根树枝在地上划了几个箭头,指向一处最深的洼地,旁边写上歪歪扭扭的字:“此处易涝,请绕行”。

  他的同伴笑他多此一举,跑过去一脚就把字抹平了。

  沈星河路过,看到了这一幕。

  他什么也没说,只是弯腰捡起了那根被丢在一旁的树枝,悄悄地将它重新插在洼地旁边。

  当晚,他做了个梦。

  梦里他又回到了1998年,站在滔天的洪水中,拼命举着一块写着警告的牌子,声音嘶哑地呐喊,却无人理睬。

  就在他绝望之际,他忽然醒了。

  窗外晨光熹微,鸟鸣清脆。

  他走到窗边,看见巷子里已有早起的老人,牵着孙辈的手,自然而然地绕开了那处没有标记的洼地。

  他们的脚步,已经记住了那里的危险。

  无需标记,无需预警,方向自在心中。

  沈星河闭上眼,长长地吐出一口气。

  他终于明白,最好的预言,是让所有人都忘了曾经需要预言。

  最好的拯救,是让这片土地学会如何自我拯救。

  春雨过后,万物复苏。

  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清新气息,连墙角的苔藓都绿得发亮。

  沈星河站在院子里,目光越过巷子层层叠叠的屋顶,望向远方青黛色的山峦。

  他忽然有些想念城郊那片荒地了。

  那里的土更松,雨水过后,总有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会争先恐后地钻出来。

  喜欢逆流韶华请大家收藏九若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