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155小说 > 都市言情小说 > 逆流韶华最新章节 > 第341章 谁还记得那根铜片
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

第341章 谁还记得那根铜片
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
  清晨的微光刚刚染上东方的天际,院子里便响起了竹扫帚摩擦地面的沙沙声。

  沈星河有条不紊地清扫着昨夜飘落的几片残叶,这简单重复的劳作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。

  就在这时,一个小小的身影从院门外探进头来,是房东老孙头家的孙子,虎头虎脑的,手里攥着个什么东西。

  “沈哥!沈哥!”孩子献宝似的跑到他跟前,摊开泥乎乎的小手掌,“你看,我昨天在后院挖蚯蚓喂鸡的时候翻出来的,像不像你以前跟我说过的那个‘沈G’?”

  沈星河停下扫帚,接过那枚锈迹斑斑的小铜片。

  晨光下,铜片上被腐蚀的纹路依稀可辨,正是他当年亲手设计,请工匠打造,缝在军校制服袖口上的定制铜扣。

  这铜扣全世界独一无二,一枚刻着“沈”,另一枚刻着代表他名字缩写的“XH”,但因为工艺复杂,字母“X”被简化成了类似“G”的形状。

  后来,在一次任务中,他将刻有“沈”字的一枚赠予了周小海的妹妹,作为兄妹相认的信物。

  没想到时隔多年,这枚残缺的信物,竟会以这种方式重新回到他手中。

  孩子仰着脸,满眼期待地问:“沈哥,这是不是个宝贝?”

  沈星河摩挲着铜片冰凉粗糙的表面,那上面残留的泥土,带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湿润气息。

  他摇了摇头,轻声说:“它不是宝物,是个提醒。”

  “提醒什么呀?”孩子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。

  沈星河沉默了片刻,将铜片轻轻放回孩子温暖的手心,然后用自己的手掌包裹住他的小拳头,认真地说道:“提醒你,当别人还记得你的时候,你自己也别忘了要好好活着。”

  他心里清楚,这枚铜片的重现,并非什么虚无缥缈的命运牵引。

  它不过是遗失在了周家小院的泥土里,而当他自己真正活进了这片土地的日常,活进了街坊四邻的谈笑与琐事之中时,连这些深埋的遗失之物,也会循着生活的脉络,被不经意地翻找出来,重新浮现于日光之下。

  上午,“流动火种”的交接仪式在村口的槐树下举行。

  林夏站在人群中央,手里捧着那本厚厚的档案。

  今天,轮值的家庭从上周的李婶家,换成了铁匠赵师傅一家。

  赵师傅的女儿,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腼腆姑娘,从母亲手里接过那把已经传承了数月的铁夹,小心翼翼地捧在胸前。

  铁夹的表面在频繁的使用和擦拭下,已经覆上了一层温润的包浆,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。

  姑娘红着脸,小声对大家说:“我爸说,这火种得‘养’着。他每天收工回来,都会用这夹子从铁匠炉里夹一块烧透的红煤,放进咱家炉子里封炉。他说这叫‘养火’,也是在‘养’这把夹子。”

  沈建国原本一直默默地站在人群后方,像一尊沉默的雕塑。

  听到女孩的话,他那双总是带着几分审视的眼睛里,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。

  他忽然转过身,快步走向墙角的公共工具箱,从里面翻出一把旧得看不出年份的羊角锤和一小块废弃的角铁。

  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,他蹲在地上,就着一块平整的石板,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。

  火花四溅,声音清脆。

  他动作不算熟练,甚至有些笨拙,但异常专注。

  不多时,一块歪歪扭扭、酷似那把传承铁夹雏形的小夹子,就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诞生了。

  它粗糙,不甚美观,却神似原型。

  沈建国站起身,走到赵师傅那个有些不知所措的儿子面前,将这个还带着敲击余温的小夹子递给他:“拿着。等轮到你家传给下一家的时候,你得学着自己做个新的,再传下去。”

  男孩愣愣地接过,看了看手里粗糙的新夹子,又看了看姐姐手里光滑的旧夹子,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。

  林夏看着这一幕,悄悄翻开档案,在备注栏里,用炭笔郑重地添上了一句:“传承的本质,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新的制造者,而非旧物的保管员。”

  午后,阳光正好。

  沈星河沿着村边的小河散步。

  河水清澈,缓缓流淌,两岸的柳树垂下万千绿丝。

  他不知不觉走到了当初埋藏那个废弃电子读写器的河滩边。

  让他意外的是,原本空无一物的沙地上,竟插着一根细长的竹竿。

  竹竿顶端,用麻线挂着一个简易的风铃——几片薄薄的铝皮被串在一起,随着河风吹过,发出清脆而散漫的轻响。

  他好奇地走近,才发现每片铝皮上,都用黑色的炭条写着短短的句子。

  “今日宜晒衣,风大。”“午时南风起,河里好钓鱼。”“镇上鲫鱼价稳,可入。”原来,这竟是附近常在河边洗菜、摆摊的菜贩们自发设立的一个“天气哨”。

  他们把各自的经验和观察写在上面,供后来人参考。

  沈星河驻足良久。

  他想起前世,自己曾斥巨资,在集团的生态农庄里搭建了一套覆盖全球的物联网气象站,数据可以精确到每分钟的风速和未来七十二小时的降雨概率。

  喜欢逆流韶华请大家收藏九若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  然而,那庞大、冰冷的数据流,除了在屏幕上滚动,几乎无人真正关心。

  而此刻,眼前这几片摇摇晃晃的铝皮,每一声碰撞,每一句朴素的话语,都承载着具体而微的生活重量,与人的生计紧密相连。

  他摘下一片空白的铝皮,想了想,从口袋里摸出一小截备用的炭条,在铝皮的背面写下:“明日有凉意,晨起加衣”。

  然后,他小心翼翼地将铝皮重新挂回麻线上。

  风再次吹过,他的预告和菜贩的经验一起,叮叮当当地唱和起来。

  黄昏时分,晚霞烧红了半边天。

  沈建国拎着半瓶自家酿的陈年米酒,找到了正坐在院里发呆的儿子。

  “过来喝点。”老头把酒瓶和两个粗瓷碗放在石桌上,自顾自地坐下,倒了两碗。

  “下午,老刘他们几个又跟我念叨,说你那记账用的墨浆配方,是时候该传下来了,免得失传。”

  他给自己灌了一口酒,咂咂嘴,继续道:“我跟他们说,这配方不在那几样东西的比例,而在什么时候该往里加哪一勺。”

  父子俩对饮,谁也没再多话。

  酒过三巡,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。

  沈建国像是忽然想起什么,从怀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小陶罐,推到沈星河面前。

  “喏,我按你那回说的比例,试了三次。茶叶水、灶底灰、还有一点锅底的油烟垢。”老头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,“前两次都不对味,不是太稀就是太稠。最后一次才成了。”

  沈星河打开陶罐的木塞,一股熟悉的、混杂着茶香和烟火气的味道扑鼻而来。

  正是他记忆中那种恰到好处的墨浆。

  他笑了:“您怎么知道我那次不是瞎蒙的?又怎么知道最后一次就对了?”

  沈建国眼睛一瞪,仿佛儿子的质疑是对他智慧的侮辱:“因为你写完第三页账本那天晚上,隔壁王婆家炖的老母鸡没及时收火,糊了半锅!说明你算准了那天夜里风向会停,灶里的火不会被风倒灌,所以才敢用那个比例的墨,写出来的字干得慢!”

  他顿了顿,声音沉了下来,带着一种历经岁月的笃定:“我不懂什么预知未来,但我懂烟火气。谁家要起灶,谁家要熄火,风从哪边来,烟往哪边去,这村里几十年的日子,都是这么过来的。”

  沈星河看着父亲,心中那点重生的秘密,在“烟火气”这三个字面前,忽然变得不再那么沉重。

  夜深人静,沈星河回到房中,打算整理一下这段时间收集的旧物。

  他习惯性地翻开那本被当作日记的旧账本,想看看夹在里面的那片褪色红布。

  可当他翻到那一页时,却发现本子里空空如也,那片承载着他最沉重记忆的红布碎片,不见了。

  一丝慌乱掠过心头,他正要起身寻找,窗外却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。

  他抬头望去,月光下,那只曾为他引路的白鹭不知何时又落在了窗台上。

  它的翅尖,正轻轻缠着那片褪色的红布。

  白鹭与他对视片刻,发出一声清越的低鸣,随即松开翅尖,将那片红布轻轻放在了窗台上,然后振翅而起,转瞬便消失在深沉的夜色里。

  沈星河走过去,小心翼翼地捧起那片红布。

  就在布片触及掌心的瞬间,他忽然感觉,自己那只曾被扯掉袖章的左臂袖口处,那股纠缠了前世今生、若有若无的刺痛感,彻底消失了。

  他这才明白,原来真正的失去,不是某件东西的消失,而是直到某一天,你终于可以坦然面对,甚至不必再刻意去确认它的存在。

  他将布片重新夹入账本,这一次,没有压在写满字的旧页上,而是压在了一张崭新的、空白的页面之下。

  仿佛一个故事已经妥善封存,而另一个尚未发生的故事,正在这片空白之上,静静地等待着自行生长。

  这一夜,沈星河睡得格外安稳。

  窗外的虫鸣与河水流淌的声音,不再是孤独的背景音,而像是一首温和的摇篮曲。

  他不再需要靠着记忆的碎片来确认自己的存在,也不再试图从未来的缝隙里窥探命运的走向。

  他只是沉沉睡去,像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,等待着一个平平无奇,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。

  旧的故事已经妥善封存,新的篇章,正等待着第一缕晨光将它揭开。

  喜欢逆流韶华请大家收藏九若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