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155小说 > 其他类型小说 > 从1981重新开始最新章节 > 第38章 熟人【求月票求推荐票】
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

第38章 熟人【求月票求推荐票】
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
  活干完了,该回家了。根本不用陈志文亲自蹬车,志武和志远俩人就抢著跨上了倒骑驴的车座,哥俩轮换著蹬车,一路往回赶。志远兴奋劲儿还没过,一路上嘴就没閒著,一个劲儿地嘚啵:

  “大哥,这电焊也太有意思了了,滋啦一下铁就能粘一块了!”

  “下回啥时候还去毕叔那儿练啊?我觉得我再焊几回肯定能焊的更溜!”

  “想焊啥时候都能焊啊,就怕你以后焊的够够的,不想再焊了。”

  到了晚上,该来的还是来了。

  陈志武躺在炕上,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著,两只眼睛又酸又胀,眼泪止不住地往外,擦都擦不干。

  他难受得直哼哼,时不时就得用手背使劲揉搓眼皮,可越揉越磨得慌,仿佛眼里真揉进了沙子,火辣辣地灼烧著。

  在一旁的陈志文被他的动静整的睡不著觉,看见弟弟那副难受劲儿,心里又是好笑又是心疼。“白天咋嘱咐你的?让打眼给晃著了?”

  陈志武瘪著嘴,嘟囔道:“我就焊最后那一下的时候,觉得有点看不清,把面罩拿开了一点想瞅准点儿,就一下……”

  “一下?一下就够你受的了!”陈志文嘴上数落著,却还是起身趿拉上鞋,“等著,我去灶房弄点凉毛巾给你敷敷。下回你就长记性了。”

  到了第二天晌午,陈志武眼睛总算消停了些。可这也耽搁他下午出门找秀芹去。

  这天晚上,家里吃饭比平常早了不少,刚过五点就拾掇完了碗筷。吃完饭,哥三便聚齐了,一个带上一个军绿色的帆布包,准备动身前往县城,去上第一堂夜校。

  差不多快要到六点钟,三人到了县城。陈志文让两个弟弟把自己送到县一中门口,嘱咐他俩骑著倒骑驴赶紧去县郊的农技站上课,別耽误了工夫。

  他自个儿整了整衣裳,刚要迈进校门,昨天那位门卫大爷就从窗子里探出头来,兜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:

  “哎,那小子!你这来得也忒早了点儿!”大爷摆摆手,朝安静的校园里指了指,“瞅瞅,学生娃娃们都还没下课呢!”

  陈志文一愣,“啊?大爷,那他们啥时候才下课啊?”

  “六点半吶!”大爷说得乾脆,又缩回窗后呷了口茶,“你且得等一会儿呢!”

  没法子,陈志文只好从兜里掏出烟,给大爷递了一根。大爷这回也没客气,接过来顺手又从门卫室里拎出个小马扎,递给陈志文:“坐著等吧,还得有一会儿呢。”

  俩人就这么坐在校门口,吞云吐雾地嘮起了閒嗑。大爷好奇地问他是哪个村的、咋想起来上夜校,陈志文也乐呵呵地有一搭没一搭地回著话。

  嘮了一会,校园里突然响起一阵清脆的电铃声。没过几分钟,原本安静的校园立刻喧闹起来,三三两两的学生背著军绿色的帆布书包,有说有笑地朝校门口涌来。

  这时节,远没有后来那种家长挤在校门口接孩子的盛况。学生里也没几个能骑上自行车的,大多都是步行。但让陈志文颇感惊奇的是,这些中学生里头,竟然还有不少人都戴著红领巾。

  这景象,让陈志文觉得颇为新奇。

  他回想自己当年在镇上读初中时,就已经不要求佩戴红领巾了,更別提他记忆中的“后世”,中学生几乎早已不见这抹鲜红。此刻见到,竟有种说不出的年代交错感。

  在门口又等了一阵,见学生们走得差不多了,陈志文这才站起身,把马扎还给了门卫大爷,拎著自己的书包,找到了昨天老师指点的那间位於红砖房东侧第二间的教室。

  教室门虚掩著,里面空无一人,显得格外安静。陈志文推门进去,隨便找了个靠前的座位坐下,从布包里掏出那本《珠算口诀与实务,翻看了起来。

  他心里清楚,自己是零基础插班进来的,前面的课肯定已经讲了不少。

  老师不可能为了他一个人,耽搁全班那么多人进度。要想跟上,除了上课认真听,更多得靠自个儿课后下功夫,把落下的內容一点点补回来。

  马丽像往常一样,骑著辆自行车,准时来到了县一中。她轻车熟路地跟门卫大爷打了声招呼,將车停在了校园一角的自行车棚里,用铁链锁好轮子。

  隨后,她拎军绿色帆布书包,不紧不慢地走向夜校教室。

  和过去许多个晚上一样,她本以为自己又会是第一个推开教室门的人,然而,当她今天如常推开教室门时,却意外地发现教室里已经坐了一个人。

  最让她感到意外的是,眼前这个人她居然认识,而且根本就不是夜校会计班的同学。

  几乎就在马丽愣神的同一瞬间,陈志文也若有所觉地抬起了头。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,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明显的惊讶。

  “马姐?!”陈志文先反应过来,脸上瞬间绽开惊喜的笑容,“你咋也在这儿上课啊?”

  这声熟悉的招呼让马丽也回过神来,她笑著走过去,很自然地坐在了他旁边的位子上,爽朗地答道:“我都在这儿上了好几个月的课了,倒是你,咋突然跑这儿来了?”

  “嗨,这不是地里活儿忙完了嘛,农閒了。”陈志文笑著解释,“前天来县里逛,正好看见夜校招生的海报,就报了名来学学。没想到能碰上你啊,马姐!”

  “正好,我要是有啥不懂的问题就能问你了,我这半路插班进来,肯定落下了很多课。”陈志文说道,语气里带著点庆幸。

  “没问题,包在我身上。”马丽爽快地一拍胸脯,答应得十分乾脆。

  俩人正说著话的功夫,三三两两的同学就陆续走进了教室。马丽显然跟大家都很熟络,热情地跟这个点点头,跟那个寒暄两句。

  不过,大家都有些诧异地发现,平时总是独坐的马丽,今天身边居然坐了个面生的小伙子,看著还挺精神。

  还没等马丽开口向好奇的同学们介绍陈志文,教室门口又进来一个让陈志文感到意外身影——居然是张庆海!不过他身边没有平时的那两个跟班,小龙和小虎。

  张庆海一进门就瞧见了陈志文,明显愣了一下,隨即脸上露出惊讶的笑容,径直走了过来:“哎呦,文子?你咋跑这儿来了?可是有些日子没见著你了!”

  他目光在马丽和陈志文之间转了转,笑著问道:“马姐,你们俩认识?”

  陈志文心里也不禁感嘆这小县城可真小,在夜校居然一连碰上两个熟人。他赶忙站起身,笑著回应:“海哥,真是巧了啊,我这不是农閒了,想来学点新东西。”

  “你们俩咋也认识啊?”马丽看著两人熟络的样子,好奇地插话问了一句。

  就在这时,一个戴著眼镜、腋下夹著教案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。教室里原本细微的交谈声立刻安静了下来,大家很自然地结束了寒暄。

  张庆海朝陈志文和马丽点头示意了一下,便很识趣地走到教室另一侧找了个空位坐下,准备开始上课。

  那中年老师也没多废话,更没点名,直接摊开课本,清了清嗓子便开了讲:

  “咱们今天接著上回的说,讲讲生產队收入明细帐的登帐方法』。”他说话语调平实,却讲得异常仔细。教室里很安静,只有老师的声音和台下“唰唰”的笔记声。

  “这收入项,主要分两块: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。农业收入里头,又得细分——粮食作物、经济作物、畜牧水產、副业收入……每一项都得单独立帐,不能搅和到一块儿。”他一边说,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列出条条框框。

  “记帐的时候,最关键的是这个稽核凭证』。每一笔进项,都得有条有据,经手人、证明人、批准人,一个都不能少!不然到时候对不上帐,就是一糊涂官司。”

  他推了推眼镜,目光扫过台下,“咱们当会计的,有时候就得较这个真儿。”

  陈志文听得格外专注,手里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著要点。遇到不太明白的术语,他就在旁边画个小圈做標记,打算下课再问马丽。

  老师讲完理论,又出了一道实际例题,让大家现场演算。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算盘珠子的碰撞声,陈志文也赶紧拿出自己的新算盘,对照著刚记的笔记,略显生涩地拨弄起来。

  算盘这东西对於陈志文来说还是太陌生了,上一世等需要计算的基本上都用上了计算机,到最后每个人的手机中都內置著计算机,完全用不上了算盘。

  坐在旁边的马丽侧眼瞥见他拨弄算盘那个笨拙样,心中暗暗好笑,但还是不动声色地將自己的算盘往他那边稍稍挪近了些,用气声轻轻说道:

  “看这里,遇五不能硬拨。”她在自己的算盘上示范了一下,声音压得极低,“上五的时候,拇指把底下这颗五的珠子往上推,去五的时候,就用食指把这颗拨下来。指头得分工,不能乱。”

  她一边说,一边用极慢的速度重新演示了一遍,好让他看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。陈志文凑近了些,仔细看著她的演示。

  “还有进位,你看……”马丽的声音更低了,“比如六上一去五进一』,听著复杂,其实就是……”

  她在珠子上轻轻走了一遍流程,“……先这样,再这样……感觉到了没?”

  陈志文看著她的演示过程,恍然大悟,连忙点头,小声回答:“懂了懂了,原来是这么回事。”

  听完马丽的点拨,陈志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再次低头拨弄起算盘。这一次,手指明显比刚才听使唤了些,不再像刚开始那样磕磕绊绊。

  然而,老师出的这道习题对於他这样一个刚摸算盘、初学会计的插班生来说,实在还是太难了。

  他埋头算了半天,数字在算盘上摆了又乱,乱了又重摆,反反覆覆好几遍,结果却总是对不上。

  实在没辙了,他只得再次訕訕地朝马丽那求援:“马姐,这题,我老是对不上,你帮我瞅瞅,我到底是哪一步算岔劈了?”

  马丽的视线落在陈志文习题本上那道关於“生產队粮仓折旧核算“的题目上。她用手指轻轻点著题目中的关键数据,用气声缓缓道:

  “你看清楚,这题说的是砖瓦粮仓,属於固定资產。按规定,这类资產年折旧率得按百分之五计提。

  “她边说边在草稿纸上写下“原值3200元残值200元“,“要先扣减预计残值,再乘折旧率。你这第一步直接用原值算了,后面全错啦。”

  陈志文连忙重新计算,马丽又提醒道:“別忘了还要做分录。借方要记'管理费用折旧费',贷方记'累计折旧'。这两笔必须同时登记,不然帐就不平了。”

  她说著把习题本往他那边推了推,指著下一道题:

  “再看这个'年终收益分配'的题。得先算清楚可分配总额,然后按'三金一费'的顺序来:公积金、公益金、储备基金,最后才是社员分配。你可別一上来就先算分给社员的部分。”

  陈志文依言重新计算,果然发现了问题所在。

  马丽瞧著陈志文笨拙地拨弄算盘的模样,心里觉得有些好笑,虽然手法生疏,但那副全神贯注的认真劲儿倒是实打实的。

  时间在专注的学习中过得飞快,仿佛才一眨眼的功夫,墙上的掛钟指针就指向了晚上九点。下课的铃声准时响起,讲台上的老师合上教案,便拿著自己的东西走出了教室。

  教室里原本紧绷的学习气氛顿时鬆弛下来,同学们纷纷合上书本,收拾起文具,教室里响起一阵桌椅挪动的声响,大家一边閒聊著一边朝门外走去。

  陈志文也把自己的课本和算盘仔细收进布包里,正准备起身,旁边的马丽却叫住了他。

  她从自己的帆布书包里取出一个本子,递到他面前:“给,这是我之前记的课堂笔记,从开学到现在的內容都在这儿了。你拿回去抄一下,应该能帮你把落下的课补上。”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